寓意型议论文是利用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,来阐发现实生活中某个道理的文章。其中“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”我们称之为喻体,被反映的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本体,而“现实生活中某个道理”我们称之为寓意。所谓寓意要贴切,就是说我们所要讲的道理要准确把握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。
比如说仙人掌(喻体),“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,遍身披上刺刃。主人把她逐出花园,也不给水喝。在野地里,在沙漠中,她活着,繁殖着儿女”。联系现实生活,我们不难想到与之相似的人(本体)——默默无闻地生活,经历艰难困苦,自甘淡泊,自强不息,毫无媚骨(相似点)的人。把握住两者的这个相似点,论述做人应该有骨气、不慕名利、不惧艰苦、顽强生活的道理,寓意是贴切的。
要做到寓意贴切,还必须理清喻体之间的关系。一旦理清关系,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。虹看到弧形的石桥,向它说道:“我的大地的姐姐,你的生命比我长久。”“你那样美!”石桥回答,“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。”虹和石桥的对话,表现了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。虹的生命是短暂的,但它奉献出美,因而留下了永恒。于是,我们想到张思德、董存瑞、黄继光、向秀丽、雷锋、赖宁……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,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。进而立论:不管生命的长短,人生的追求在于精神的永恒。
以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为喻来说明某种道理,也属于寓意型议论文。其寓意可以从整体上把握,力求贴切。比如烤火,大家围着炉子取暖,可是过后,谁也不管炉子,炉火熄灭了,等到他们再来烤火,却抱怨炉子不好,一点也不暖和。据此,有篇作文像下面这样取意,十分贴切:
我们的集体就像一个大火炉,它时刻都在燃烧着,它给人以温暖,给人以力量。然而这个“火炉”同样是不能缺少“柴”的。集体“火炉”的“柴”是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人对它的奉献,谁要想在集体这个“火炉”中获得热量,得到温暖,就应该经常往“炉”中“添柴”。
对外开放政策打开了国门,在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、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,淫秽物品、黄色录像乃至自由化思潮等乘虚而入。怎么办?是重新关上国门,还是任其自由发展?有篇作文以打开窗户又安上纱窗为喻,来说明要坚持开放改革、引进先进技术而拒绝精神污染的道理,形象生动且有说服力。纵观全文,寓意贴切。从个体看,“打开窗户”比“改革开放”,“安上纱窗”比“拒绝精神污染”,“通风透光”比“引进国外先进的东西”,“苍蝇蚊子”比“精神鸦片自由化垃圾”,十分妥贴。从整体看,打开窗户又安上纱窗,既流通空气又挡住苍蝇蚊子,正寓坚持开放、拒绝污染的主意于其中。究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,作者不但抓住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,而且善于从整体上驾驭,把严肃的问题讲得既生动又轻松。
《学会用镜子和照镜子》一文,说的是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、对待自我,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。作者巧妙地借用三种镜子作比方:用凸镜,“放大了自己,那么其自满的后果可以导致‘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’,致使自己停滞不前,遭到损害”;用凹镜,“缩小地看自己,那只会产生自卑情绪,做任何事情总是畏畏缩缩,墨守成规,不敢破格”,也不能把事情做好;只有用平面镜,才能“真实公正地反映出自己、他人和外界的真相,使人能认真切实地办好事情”。这样合理地利用喻体的个性特征来讲述所要说的道理,也能做到寓意贴切。